江宁街道黄龙岘 美丽乡村涵养美丽心灵
江宁街道美丽乡村黄龙岘全景图
江宁街道美丽乡村黄龙岘俯瞰图
“小茶农”体验茶叶采摘乐趣
黄龙岘“青芽”志愿者在茶山捡拾垃圾
亲子游市民在黄龙岘体验茶叶采摘
黄龙岘“青芽”志愿者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江宁街道美丽乡村黄龙岘
黄龙岘“红管家”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
地处南京西南40公里、江宁西部生态环线上的江宁街道黄龙岘茶文化村,茶香满坡、竹海起伏,溪水潺潺、空谷鸟鸣……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来了不想走、来了还想来”。
自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占地仅0.91平方公里的黄龙岘每年吸引约百万人次游客到访,最高日游客量5万人,每年各类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成为江宁西部生态环线上的“明珠”,全市美丽乡村中的超级“网红”。小小山村,凭借极其鲜明的特色,不仅有力推动乡村加速振兴,更让美丽乡村的诗意乡愁涵养美丽心灵,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人的现代化悄然升级。
独家辨识度 全市唯一“茶文化村”
6月初,赶在春茶结束、茶农修剪茶树前,22家亲子家庭来到黄龙岘体验采茶、制茶传统茶文化。“采茶时,要用两个手指轻轻向上提,不能掐。”翠绿茶山上,采茶师傅认真为孩子们做示范。22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摘下嫩芽,神情专注认真。
茶山上,22家亲子家庭沉醉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附近茶山每立方厘米更富含8065个负氧离子。数据调查显示,独特的茶文化、新鲜的好空气,每年为黄龙岘吸引约百万人次游客。
黄龙岘的茶产业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黄龙岘所属战备林场结合四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起4个千亩计划,即“千亩竹子千亩杉、千亩瓜果千亩茶”,由此展开黄龙岘茶叶种植历史。至2013年,当地共拥有茶园2600亩,成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2013年,在江宁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黄龙岘迎来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江宁街道相关负责人回忆,村庄开发前,在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导下,他们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商讨黄龙岘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和发展方向。然而,作为该区新一批“金花村”之一,也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之一,黄龙岘没有“他山之石”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我们考虑,黄龙岘要在全市乡村中脱颖而出,需要有一个鲜明的logo、一个独家辨识度。”江宁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全市唯一“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精彩亮相。
以茶文化为核心,黄龙岘一二三产全面开花。
科学绿色的茶叶种植技术被引进来,现代化茶厂随之成立,上百名炒茶能手云集黄龙岘,打响黄龙岘茶叶“叶底细嫩、营养丰富、茶香四溢、口味醇厚”的好口碑。黄龙岘茶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黄龙岘龙针”和“黄龙岘龙毫”先后获2009年南京市“雨花杯”银奖和2015年“交建杯”金奖,带动当地茶叶价格由原来每斤两三百元涨至两千元。文化和旅游产业活力强劲——全市首家村级茶文化博物馆拔地而起;“黄龙岘茶文化月”主题活动自2017年以来连续举办5年;“茶乡音乐节”至今已连续举办2届……
富有烟火气 新老村民共享“诗和远方”
除了独家辨识度,原生态的村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为黄龙岘添上一层迷人“烟火气”,成为其多年长红不衰的深层次原因。
19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绿一湾农家乐店家刘宗龙就驾车到5公里外的陆郎农贸市场进菜。当天中午,饭店客人预订了14桌,因此,小刘在菜单上写满鸡鸭鱼肉20多种菜名,采购数量也比平时翻了一番。
小刘今年30岁,2年前辞去法官助理的稳定工作,回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一代”。他家绿一湾农家乐是黄龙岘首批开张的餐馆之一。当时,村里52户人家都在打听,黄龙岘开发后,原有宅基地会不会被征迁,村民还能不能留在故土?很快,大伙吃下定心丸,街道和村委告诉大家,开发和建设过程不搞大拆大建,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村庄的原生态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紧接着,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办起了茶文化风情一条街,家家房屋外立面收拾一新、户户墙边还种上漂亮的花,但它还是从前那个熟悉的村庄,邻居还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伙计,村民还是从小相伴长大的竹马青梅。人们在此采茶制茶、办农家乐、经营民宿等,在家门口实现创业致富。截至2021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10.78万元,比开发前增加了9万多。与此同时,村民还自觉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整理编辑流传600多年的“晏公庙的故事”,守护好小红彤山脚下“千年古官道”等。
有风景有故事的黄龙岘引来新村民加入。前媒体人妮可来黄龙岘,看到这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便在村中租下一处小院,享受她心中的“诗与远方”。入住后,妮可组织发起村民读书会,创办跳蚤市场,售卖文创产品和闲置旧物,吸引不少游客到来,为古村再添新魅力。
牌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邢有明总结,黄龙岘之所以能够一直让游客“来了不想走、来了还想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保留了乡村最关键的因素——村民。只有让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诗意栖居、绽放新活力,既留住乡愁又赢得永续发展。
截至目前,当地已吸引40多名新村民,他们在此制陶、做琴,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带领黄龙岘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人的现代化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心灵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最终要靠人的现代化。在千年传统村落黄龙岘,生于斯长于斯的黄龙岘人正悄然经历一场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心灵”的蜕变。
19日上午,在牌坊村医疗站,十多名“青林”志愿者免费为六旬以上老人开展理发、血压血糖测量以及包饺子等服务,热情周到的话语、轻手轻脚的动作,让老人们身心舒畅、开怀不已。“青林”志愿者均来自本地村民,在富了口袋之后,村民开始向“富脑袋”转型。
阮从林是“青林”志愿者之一,经营农家乐之余,他常热心帮着村里张罗大小事。每月,在村委组织下,阮从林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做家务、探望、陪伴等志愿服务;龙凤饭店老板邢有龙在自家店内显眼处挂起“老兵之家”的横幅,免费为过往所有老兵提供茶水、指路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不愁吃穿,我们更要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过上好日子的村民心中装着最朴素的愿望。
其实,团结友爱的文明乡风并不是黄龙岘的“特产”,而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修炼”而来。
美丽乡村开发四五年后,黄龙岘“红”了,“江苏最美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诸多荣誉接踵而来,游客量呈几何级增长,可这个美丽乡村却渐渐出现垃圾乱扔、违建乱搭、污水乱排等“城市病”。
游客人数下滑迹象出现后,黄龙岘人开始意识到:没有好环境,一切都是白谈。于是,居住在此的52户村民自发签署了《村民环保公约》并缴纳1000元“保证金”。《公约》包含不乱搭乱建、不乱堆乱放;不垦地开荒;污水排放到指定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鸡、鸭等家禽不再放养;不随意放养较大型家畜等内容。慢慢地,村里的人气又回来了,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自此,孝老爱亲、邻里团结、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正气的文明乡风在黄龙岘扎下了根。
村委将辖下党员、青年和少年等分别组成“红色管家”“青林”“青芽”志愿服务队,为鳏寡孤独人员送去温暖和爱心;全力支持千百园生态环境保护基地及“环保达人”吴纪全等公益组织和个人工作,让“两山理论”深入人心;成立胡从富调解工作室,保持该村33年“零上访”记录;年均举办各类志愿服务不下40场,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涵养“美丽心灵”。
本版撰稿 张磊 孙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