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岘从"穷山窝"变身"金陵茶文化旅游第一村"
隆冬时节,草木凋零,但南京市江宁区牌坊社区黄龙岘村千亩茶园绿意仍浓。碧水环绕、白墙灰瓦,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勾勒出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从无人问津的“穷山窝”到“金陵茶文化旅游第一村”,黄龙岘的成功离不开“美丽经济”。
“现在还不是最漂亮的时节,3月、4月采茶季,我们岘里更美。”说起黄龙岘的美,村民吴茂才很是自豪。68岁的老吴是村里第一批茶农,上世纪70年代起,黄龙岘开始以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站在家门口,他用手指了指眼前的山丘,“我的30亩茶园就在那个坡上”。吴茂才的手上,深深浅浅的沟壑是老茶农30多年制茶技艺和光阴的沉淀。
“一两黄金一两茶。”黄龙岘的茶叶品质虽好,但过去村民们并没有尝到“茶比黄金”的甜头。“村里就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别说卖茶,就是去个县城,也要摸黑起床,走1个多小时山路到镇上,再坐两三个小时公交。”老吴回忆说。
过去走街串巷卖不掉的茶叶,现在却成了“香饽饽”。眼下,离采茶季还有两个多月,老吴的茶叶已被预订一大半。“现在是坐在家门口不愁卖,价格翻了几倍。”谈起现在的变化,老吴喜上眉梢。这几天,老吴已提前预定好15名采茶工。“清明前后再来看看,我们这儿热闹得很,三四千名采茶工涌到这儿,家家户户门口支起大锅现场炒茶,茶香飘满整条街。”
变化就发生在最近8年间。2013年开始,区、街、村三级联动,黄龙岘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风光,对村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改造提升,迅速点亮“美丽经济”——“穷山窝”变美丽乡村示范村,凭借好山好水好风光,每年吸引游客过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村民变老板,全村50多户人家中有40多户参与茶园、农家乐、客栈、超市等实体经营,很多外出务工青年也都纷纷返乡创业,人均收入实现从“一万八”到“八万一”的转变,茶叶销售更是由原先“500元一斤卖不了”变为现在的“2000元一斤买不到”。
黄龙岘“红”了——“江苏最美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可随着游客量呈几何级增长,这个美丽乡村渐渐出现垃圾乱扔、违建乱搭、污水乱排等“城市病”,游客人数出现了下滑迹象。
黄龙岘人逐渐意识到:守住绿水青山,才能端稳“金饭碗”;没有好环境,一切都白谈。为了保护好村子的“美丽颜值”,52户村民自发签署《村民环保公约》并缴纳1000元“保证金”。
2019年,村里曾计划从主干道铺设一条柏油路通往白茅山脚下,但黄龙岘村环保志愿小组组长吴纪全及志愿者们却提出担心:“汽车开进去,路两边的野兔、野鸡、刺猬会受到惊吓,尾气排放会对萤火虫、蝴蝶等昆虫带来较大影响。”他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少游客偏爱原生态、纯自然休闲方式,建议村里改生态步行道,最终这一方案得到村民的支持。
乡村旅游的繁荣,还带来同质化、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等“成长的烦恼”。摆脱这些“烦恼”,黄龙岘选择用茶文化对村子进行精雕细琢。
1月1日至3日,气温跌破零度,黄龙岘茶文化街依旧游人如织。一场名为“千古茶情·新年夜”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舞台表演、国风市集、新年福袋免费派送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体验到岘里特有的乡土文化。
“文化是每个乡村独一无二的‘二维码’。”牌坊社区党总支书记卢青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几年,黄龙岘陆续打造音乐节、国风节等品牌活动,塑造乡村旅游主题IP,同时成立岘里乡学院,面向不同受众推出茶文化体验农园、农耕文化体验、手工产品体验、专题培训、素质拓展、社工成长、志愿养成等课程,探索走出一条集产业发展、学习教育、交流体验、扶贫帮困等为一体的新实践路径。
如今的黄龙岘,“美丽经济”开新局,转型升级再发展——一批批游客不仅在这里赏景品茶,也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体验品读当地特色茶文化;一批批村民们在这里学习茶文化,研究农家乐、民宿经营之道,甚至还像模像样学起英语。去年9月,村里建起社工村,进一步探索创新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举措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眼下,黄龙岘村口述史编撰工作也进入最后收尾阶段,过不了多久,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文字、图片零距离触摸这个村落的历史脉络。“乡村游不只是看看风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还有最吸引游客的文化基因——乡愁。”在卢青看来,黄龙岘要打造的不是一个景区,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在黄龙岘,除了发展,还要保护,除了当前,还有未来!”本报记者 顾敏